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“士”的时代,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鼓励侠义精神,崇尚重诺精神,甚至往往轻视生命。这一时代的许多故事和人物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。如豫让,为了替被赵襄子杀害的主公智伯复仇,他潜心埋伏,准备趁机刺杀赵襄子,然而最终未能如愿而被捕。赵襄子追问豫让,奇怪他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的家族中做过家臣,为什么独独愿意为智伯拼尽全力。豫让毫不犹豫地回答,正是因为智伯待他如国士一般,才使他愿意以国士的情谊来报答相应的恩情。由此可见,在春秋时期,礼义的观念根深蒂固,许多人愿意为了自己的尊严与恩义而不惜代价,甚至牺牲性命。
在春秋时期,郑国和宋国之间的冲突频频发生,一次双方的交战中,宋国的主帅华元在一场沉重战役后的夜晚,给士兵们分发羊肉,以此来增强士气。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他并没有把羊肉分给自己的车夫羊斟,羊斟因此深感受到了极大的羞辱,然而华元对此却毫无察觉。隔天再次开战,华元的车驾上,狼狈不堪的羊斟突然对华元进行了反击,他冷静地指出:“昨天你在分配羊肉的场合,掌握了权力,今天我驾车,理应由我来主政。”他说着便将华元抓住,强行带回了郑军的营地,最终华元也因此沦为敌国的俘虏,宋国因此大败而归。由此可见,在春秋时期,能够担任主帅车夫的人,地位并不低,一般来说他们都是士人,士人的荣辱感十分重要。
展开剩余64%在春秋时,各国之间的纷争,大多是扯下周天子的面子,郑国与宋国本应是兄弟之邦,然而在这战乱之中,家国情怀似乎被置于一旁。事实上,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之间的关系,往往源于血缘关系,彼此间的争斗多半是为争夺中原的霸权而已,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国之别。赵国对林胡与楼烦的征讨,颇有捍卫华夏文明的意味,而此时秦国甚至明言不会趁机发动攻击,这是一种少见的承诺。华元本意通过分羊肉来激励将士,结果却意外成了羞辱他的工具,实属愚蠢的举动,尤其当天竟然还让羊斟来驾车,最终的结果无疑是自食其果。
这件事情由此产生了一个成语“各自为政”,华元也因此成为后世的笑柄。而宋国的国君宋襄公亦是智者失败的典型,他在与楚国交战时,坚决不愿在半路上进攻,非要等敌人摆好阵势,完全未能理解“兵者诡道”的道理,因此导致楚军的惨败,他在春秋五霸中也成为了一个名不副实的人物。尽管羊斟的行为显得极为不顾全局,但其本质上反映了人性中小人的一面。所谓“君子可以欺之以方”,是因为君子即使被小人所害,依然能够把大局放在心上,比如韩安国在监狱中遭到狱卒的欺辱,复出后斩钉截铁地没有与对方计较,这并不意味着他懦弱,而是一种对于名声和大局的考量。
相对而言,小人则不顾及整体利益,个人的仇怨往往压过所有,例如明朝的徐有贞,因私仇煽动明英宗朱祁镇处死于谦,完全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。对小人来说,消除心头之恨才是最重要的,与家国的命运几乎没有关系。那么,如何看待羊斟的做法呢?显而易见,虽然行为失当,但背后也可能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个人尊严与情义的重视,似乎是对主人的一种反叛和自我主张。
无论如何,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充满竞争与矛盾的历史中,个人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生存,更是在关系到家国与个人名誉之际,承担着时代赋予的复杂责任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