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由于韩国将上党郡割让给赵国,秦国感到愤怒并决定开始征讨赵国,这为后来的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。赵国派出廉颇迎战秦军,廉颇是当时赵国的名将,虽然他英勇善战,但面对强大的秦国,屡次败北。毕竟在那时,赵国与秦国相比,力量差距悬殊,廉颇虽然有很高的军事才能,但面对秦国的强大,也无力逆转战局。
秦国因为商鞅变法,加强了国家的制度,极大地提升了国力,逐渐强大到几乎没有对手。赵国虽然在面对秦国时显得尤为弱势,但其军事力量仍能与秦国相抗衡。正因为如此,秦国在商鞅变法后,越来越渴望与赵国一战,来彻底解决这个威胁。长平之战持续了将近三年,期间秦国与赵国都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兵力。战局僵持不下时,廉颇决定不亲自上阵,而是选择等待有利时机。秦国对此束手无策,只能采取阴谋手段,向赵国散布谣言,称廉颇很容易对付,而真正令秦军担忧的则是赵括。
展开剩余72%赵王听信了这些谣言,责怪廉颇屡次战败。于是他决定派赵括代替廉颇,亲自出征。此时,赵括刚好受到赵王的极大信任,充满了必胜的信心。赵括带兵迎战秦国的白起,而白起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指挥官,以善于征战著称。当赵括不顾顾虑,主动出击时,白起却抓住了他的弱点,巧妙地将赵军引入陷阱。赵括的部队未能保持警觉,粮草供应线被秦军切断,导致赵军陷入了极度困境。
赵军在失去粮草供应之后,不得不面对几乎无尽的困境。由于缺乏补给,赵军士气低落,长达46天的困顿使得士兵之间爆发内讧,情形愈加恶化。赵括不得不频频尝试突围,但每次都无功而返。最终,赵括亲自率军突围时,在混乱中被乱箭射死。白起趁机发起大规模的屠杀,最终将赵军的40万余人几乎全数坑杀,只留下少数年轻的士兵得以生还。这场屠杀不仅震惊了整个国家,也标志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坑杀事件,赵国的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。
这一场激烈的战斗虽然令赵国几乎灭亡,但并未完全摧毁赵国。战后,赵国并没有就此屈服,反而开始通过外交手段寻求生路。赵国派遣苏代前往秦国,寻求和秦国的和平解决方案。苏代找到了秦国丞相范雎,并提出了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,这一策略为秦国对其他六国的征伐提供了有力支持。范雎作为秦国的智囊之一,深得秦昭襄王的信任,他和白起是秦国政坛上一文一武的核心人物。由于范雎的巧妙策略,赵国暂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。
虽然秦国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,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二十多万的兵力损失让秦国不得不休养生息。秦国已成为六国的巨大威胁,而六国也在暗中联合,商讨合纵之策,准备一起对抗秦国。赵国的反击让其他国家看到了秦国并非不可战胜的事实,尤其是在赵国几乎陷入灭绝危机的情况下,苏代的外交努力为赵国争取了生存的空间。
赵王赵孝成虽然是一个昏庸的君主,但在危机时刻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。他开始重新任用廉颇,并尝试与其他国家建立联合关系,以保全赵国。廉颇去世后,赵国又迎来了新的军事人才——李牧。李牧多次击退秦国的进攻,成功保护了赵国的安全。得益于李牧的英勇和赵国的团结一致,赵国最终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。尽管秦国曾一度接近摧毁赵国,但由于种种原因,赵国最终并未灭亡,继续存活了三十多年,直到秦国内部的矛盾加剧,白起也因政争被杀,而赵国则继续存在,为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